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问题,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的认识。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基于对差异性的理解,人们习惯于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这种做法对于把握不同时期的特点、认识历史的变迁十分必要。但是,如果把历史阶段固化甚至推向极端,则有可能把历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从而导致思想混乱和行为偏差。
为此,需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在看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同时,重视历史的承继性,把历史贯通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社会主义五百多年、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中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由、中国共产党的实践。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重大区别但又相互联系,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用一个时期否定另外一个时期。
同年12月,他进一步强调:“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回顾和总结四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成就和历史贡献之前,首先提出了贯穿百年始终、居于统领地位的主题。
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把党的历史视为连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体,反映的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实事求是态度,也反映了一种大历史观。大历史观之“大”不仅在于历史跨度之大,还在于对历史内在动因体悟之深。
号角已经吹响 考卷已经展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群体范围由“阶级”而扩展至“人民”乃至“民族”。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又将幸福、复兴与人民、民族联系起来,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具有显著的“外向性”特点。
如果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着眼于现实的追求,那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则着眼于远大理想,使实践作为拥有强烈政治底蕴和“长期主义”导向。
无论是初心使命还是理想信念,都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内驱力,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支撑。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一场社会革命接着一场社会革命,我们永不懈怠;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实现理想,以大无畏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化解一个又一个风险,我们永不气馁。
今天,我们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迎来”还不是“完成”,“进入”也不是“走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考卷已经展开。
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言,“全面”意味着领域、范围、受益对象的广泛性,“建成”意味着完全达到的决心和意志,“社会主义”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跃升,“强国”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发展和全球性的更大影响力、感召力。
总之,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将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新征程上写下新的光辉诗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