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调查

自然资源调查

崇明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与信息系统建设

2020-04-18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和社会人口结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分布、规模和性质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农村面源、非道路移动源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显现,亟须对其排放情况开展系统性调查。因此,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图片1.jpg

图1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宣传海报

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崇明岛位于中国海岸线中点位置,地理方位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西接长江,东濒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全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 号)、《上海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崇明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摸清崇明区各类污染源基本信息,了解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区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污染源基本单位名录库、污染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搭建污染源管理和应用的综合性系统,为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和环境经济综合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项目意义: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对于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崇明区2035规划,崇明区将围绕“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到2050年将全面完成,未来崇明将成为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崇明区来说更加重要。

项目范围:

图片2.jpg

图2 崇明区地域范围示意图

 

成果形式:

(1)崇明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数据

(2)崇明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一张图

(3)搭建崇明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成果发布与应用系统


 主要特色:


(1)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优势,提升“跨界”项目质量


(2)开发工具提高普查效率,保质保量完成普查工作


(3)编制污染成果“一张图”,搭建成果信息系统,建设智慧环保


(4)普查成果广运用,创新工作上新阶